文物,宛如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承载着灿烂文明的熠熠光辉,传承着历史文化的悠悠脉络,维系着民族精神的坚韧脊梁。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2024年的我们不断完善和发挥身为文博机构的作用与功能,在推动博物馆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稳步前行,全方位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水平,于藏品保管与研究这片沃土里持续耕耘,倾尽全力为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历史记忆贡献着武博力量。
日常巡检,加强文物安全
(一)筑牢安全意识,构建稳固防线
将文物安全意识如种子般深植于心田,严格践行文物安全责任,以坚定不移的决心捍卫文物安全底线,精心编织起一张严密且牢固的文物安全体系之网。这张网,恰似那遮风挡雨的坚固护盾,全方位庇佑着文物的安全,为各类文物保护工作筑牢了坚不可摧的根基。
(二)严谨定期检查,守护文物周全
遵循相关要求,如同虔诚的守护者一般,严谨且有条不紊地针对文物库房以及展厅内的文物安全展开细致入微的检查,并以敬畏之心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一旦发现问题,秉持“即知即改”的原则,如敏捷的行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让隐患无所遁形。过去一年间,累计开展库房文物及展厅文物安全检查90余次,为馆藏文物铸就了一道安全的钢铁防线,确保其处于绝对安全的状态,安然静卧于时光之中。
(三)精心维护设备,夯实安全基石
定期对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设备和恒温恒湿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为文物创造舒适的环境,对展厅35台净化——调湿器更换配件,为展厅和文物库房的部分节点更换电池,开展展厅展柜维护以及密封性测试等,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文物安全的关切,悉心为文物打造一个个安全的“避风港”,保障了展厅文物管理保护系统能够平稳、顺畅地运行,进一步加固了文物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如同为文物安全系上了一条条坚韧的“安全带”,牢牢守住那不容逾越的文物安全红线。
规范记录,严格文物管理
2024年,藏品宛如灵动的文化使者,累计721件次被提用,它们或现身于临时展览的绚丽舞台,或参与到交流展览布展的精彩篇章,或成为常设展览补充替换的崭新面孔,亦或是配合文物保护项目的重要角色。而那出借至其他文博单位的89件文物,也未曾被遗忘,扎实履行监督巡查职责,切实提升文物安全质效。
接收并校对合格的26件仿制文物,恰似归家的游子,被妥善安置,完成入库存放,安然栖息。收到的21件捐赠藏品,带着捐赠者的深情厚意,被一一登记入册,安置于专库之中,享受着精心的呵护。此外,市公安局及其他单位暂存库房的160套/件涉案文物,也在这里被细心接收并记录在案,博物馆还积极协助完成相关涉案文物的鉴定工作,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有序的管理中彰显其独特价值。
积极干预,文物保护有序推进
积极投身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如同温柔的守护者,对馆内展厅87件底较小、重心不稳的文物以及文物库房开放架的文物进行防震加固,为它们披上一层安全的“铠甲”,进一步筑牢文物安全的防线。对第四批待修复大藏经,进行修复前的熏蒸消毒,为它们驱散岁月的阴霾,让它们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修复;对部分出借瓷器开展养护工作,那细致的养护动作,似是在为瓷器拂去旅途的疲惫,使其重焕光彩。
馆内文物提用频次较多的书画库、精品库,也迎来了细致的文物校对和囊匣装放工作,让书画等文物能在舒适的“摇篮”中安然度日。配合完成48幅待出展水陆画的变形矫正工作,如同为它们扶正身姿,使其能以最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
馆藏69套/104件书画保护修复项目,已成功通过省文物局评审,迈向新的征程;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稳步推进;馆藏大藏经(藏文版)保护修复项目(三期)、馆藏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处于立项审批的关键阶段,仿佛在等待破茧成蝶的那一刻;馆藏漆木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馆藏古籍保护修复项目也都在积极筹划和信息采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充满希望与期待。此外,校对《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方案》及相关文物信息台账,积极申报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恰似为文物保护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文物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
协同创新,提升丰富展陈内容
用心雕琢展陈内容与体系,使其如精美的艺术品般引人入胜。进一步优化完善《文化印迹 民族之光——武威市博物馆藏古代民族文献展》《“可流动的敦煌壁画”——甘肃武威精品水陆画艺术展》,让它们焕发出新的魅力;精心策划推出原创展览《共情 共鸣——武威市博物馆藏历史文献展》,宛如开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文化之窗。加强馆际交流合作,热情引进《丝路要塞 西陲雄风——酒泉、武威长城专题展》《旷野牧歌——沙井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展》,如同迎来远方的挚友,共同分享文化的盛宴。与普洱市博物馆联合举办《普洱岁月 古道春秋——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与武汉市博物馆联合举办《掌中珍玩——武汉博物馆馆藏鼻烟壶精品展》,在合作中碰撞出文化的火花,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
向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出借文物25套63件参加多个展览,让文物如同文化的使者,跨越山河,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与共享其珍贵价值,让更多人能领略到它们的独特风采。
深挖细研,促进学术交流
怀着对知识的崇敬与追求,邀请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王南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吴荭和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胡鼎生3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那一场场讲座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学术探索的道路;组织1次内部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活动,让思想在这里碰撞,智慧在这里交融。
2024年,我馆学术之树结出了累累硕果,共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省级期刊2篇,普通刊物2篇。这些论文似是文化传承的音符,将被收集整理,编印成册,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奏响,扩大交流与传播的乐章。通过学术交流和日常的文物保管研究,我们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加深了对馆藏文物价值的认知,加快了学术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强劲的学术力量,使其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守护文物的岁月里,我们同样收获了荣誉。今年7月16日,武威市博物馆成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11月7日,成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工作委员会成员馆。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准则,以实现文物“永续传承”为矢志追求。如同那奋勇划桨的行者,无畏波涛汹涌,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恰似那坚毅的旅人,岂惧风雨兼程,向着传承文化的远方坚定迈进。迈入新年,我们将加大保护力度、提升研究高度、增强展示亮度、延长传承广度。凭借文物的深厚力量,稳固民族之魂,谱写文化的崭新篇章,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深挖文物内涵,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融入时代洪流,绽放出永不磨灭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