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 生生不息——邯郸市博物馆藏磁州窑瓷器展”线上展览(一)
信息来源: 武威市博物馆 发布日期: 2025-01-26 09:13

点击播放视频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本期线上展览为您介绍的是《千年窑火 生生不息——邯郸市博物馆藏磁州窑瓷器展》。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本展览分古代和当代两个部分。下面我们从古代部分开始参观,一起了解磁州窑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早期青瓷。磁州窑早期器物的特点大部分为施半釉,釉色不均匀,常有流釉的现象。证明磁州窑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在今磁县贾壁,峰峰矿区的临水,自北朝就开始生产青瓷,创立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从而成为磁州窑的开端。这一时期的磁州窑主要烧造的就是大量青瓷,釉色分青灰和青黄两种,胎体也有粗细之分。

这件唐代米黄釉席纹瓷注壶,釉上有席纹,釉色很薄不光亮,胎质粗糙。注壶也叫“执壶”或“注子”,隋代出现,唐朝盛行,宋元时期器型多变,最初为酒具,明清之后,多用做茶具。

这件北朝青釉贴塑双龙首耳鼓腹瓷壶,贴塑是瓷器装饰技法之一。是将模印或捏塑的各种立体状纹饰,如人物、动物、花卉等,用泥浆粘贴在瓷器的坯体表面,然后施釉烧制。通过这种技法,瓷器可以呈现出立体、生动的装饰效果,增加美感与艺术价值。

行炉的名称源于五代壁画,器型似豆,宽沿,圆直腹,高足,是一种礼佛器,为磁州窑典型品种之一,多见于宋金时期。

宋金元时期饮酒之风盛行,磁州窑生产了品种繁多酒具,这些酒具瓷器形体装饰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并富于造型变化,其中以宋金的梅瓶、元代四系瓶和玉壶春瓶最有特色。

枕是磁州窑典型器物之一,是一种寝具。枕的造型多样,有亚腰形、如意形、叶形、豆形、长方形等等。

金代,磁州窑出现了彩釉装饰技法。彩釉瓷是指运用丰富多彩的釉色,并结合其它技法进行装饰生产出黑釉窑变釉、绿釉划花、绿釉黑剔花、仿均窑等装饰技法和品种。

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技法在金元时期达到鼎盛。这种装饰技法是指在白化妆土的胎体上,以毛笔为工具,蘸“斑花石”颜料直接绘画在胎体上,罩以透明釉料,入窑高温烧成。这是磁州窑装饰艺术的典型风格,为后来的青花五彩等彩瓷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件元代白地黑绘双凤纹瓷罐,此罐浑厚、硕大。装饰有白地黑花双凤纹间卷云纹,颇有特色。双凤昂首曲颈,双翅平展,羽翼丰满,体现出蒙元统治者的气魄;周围装饰卷草纹,宋元时期的卷草纹多应用于边饰,作为花卉纹的辅助纹样出现,造型则趋于简洁,笔意流畅自然,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装饰效果,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审美与情趣。

四系瓶是元代典型器物,小口,颈部有四系,腹部细长,胎体厚重,具有北方粗犷豪放风格。装饰以白地黑花为主,题材多样,有人物、花卉、龙凤、诗文、馆名等内容。最早为北方游牧民族使用,便于打猎悬挂,后来传入中原,一般放在酒馆,饭店,茶楼居多。

这件元白地黑绘风花雪月四系瓷瓶,小口、卷沿、短颈、溜肩、长弧腹,颈肩部竖装四系。瓶身书有“风花雪月”四字,线条流畅大气,造型古朴挺拔,是一件四系瓶中的精品。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上腹较鼓、下腹内收的瓷瓶。因其口径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明代以前,并无“梅瓶”一词。宋代被称作“经瓶”。磁州窑梅瓶形体颀长,亭亭玉立,优美的曲线,洋溢出高雅的情趣。

本期线上展览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