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观众朋友们好!欢迎您观看《 千年窑火 生生不息——邯郸市博物馆藏磁州窑瓷器展》线上展览第二期。
明清两代,彭城窑为北方瓷都,仍以白地黑花为主要装饰技法,民间流传“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和“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赞誉。
清末民国时期,白地黑花装饰技法日渐式微,彭城窑进行了瓷业改良,引进青花、五彩工艺,传统的工艺技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青花五彩代替了白地黑花,为磁州窑带来第二次繁荣,续写了磁州窑新的辉煌。
【大公碗】
这些是明清时代的生活用具,其中大海碗又叫“大公碗”,碗口径达30厘米,此碗与冀南地区宴席习俗有关。这种大海碗就是置办宴席使用的碗。
【葫芦瓶】
新石器时代就有葫芦形陶器,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瓷质葫芦瓶。唐代后,瓷器、漆器、玉器、珐琅等不同材质的葫芦瓶纷纷出现。这种瓷瓶的器型特点就是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葫芦与福禄谐音,器型像“吉”字,寓意着大吉大利、福禄缠身。
香炉的造型多样,有鼎式炉和盆式炉等。这些供奉瓷器多用于庙堂,部分也陈设于家中,是民间的信仰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反映。
这些是晚清民国时期的青花枕。以长方形半圆面枕最为常见,传世数量也最多。
【老妇人瓷枕】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件清代末期的老妇人枕。这件瓷枕为妇人侧卧枕书的造型,妇人眉清目秀,蓝衣红裤,自然屈身,为典型的清末妇女装束。该瓷枕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逼真,荡漾着浓郁温馨的家庭生活气息。
瓷瓶,又称“掸瓶”,俗称“插瓶”,因插鸡毛掸子而得名,是冀南地区民间常用的陈设用器。瓷瓶是古代梅瓶演变而来,并逐渐失去它的使用功效而成为家庭摆设物品。近代磁州窑生产的瓷瓶多是仿制景德镇窑口的产品,并结合磁州窑传统瓷瓶的器物造型和当地民间的审美习惯,对瓶的器型进行了适当改进,形成了近代彭城窑瓷瓶的造型风格。
玩具瓷,盛行于唐代,至元代走向衰落。而磁州窑的玩具瓷直到近代还十分盛行,品种仍然非常丰富,构成了这一时期瓷器生产的一个重要门类。彭城窑历代所生产的词素玩具,以十二属相最为普遍。窑工们用代表年份的动物形象制成各式各样的玩具,孩子们挂在胸前,戴在身上,捧在手里,象征着一年的平安成长和幸福美满。
【民国绿彩山水纹瓷笔屏】
在我们熟悉的屏风中,有一类小型的,宋画中已常见,明代仍多使用。它们可以放在书桌、画案上的称为“砚屏”或“笔屏”。它们也可以放在条案上,和青铜鼎彝、玉山英石等摆在一起,统称“案屏”,虽名为屏具,实际上已是一种陈设了。
罐也是常见的生活器具,近代磁州窑罐类器物数量很多,种类也很丰富,按器型可分为将军罐、瓜棱罐、瓜形罐、筒形罐等类型。将军罐,带盖,盖面弧状,边缘外撇,似将军的军帽,颈部突出,深鼓腹。
【民国青花开光花卉纹瓷将军罐】
将军罐因其盖似将军的头盔其形似武将巍然屹立而得名。器型丰满,直口丰肩,腹下部渐收,通体浑圆,附宝珠顶高圆盖,是明清时期较为盛行的器型之一。将军罐的用途多样,早期可能类似于现代的“骨灰盒”,用于僧侣或战死沙场的战士骨灰的存放。到了明末清初,因其外形挺拔高大、丰硕潇洒,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被摆在家中陈列观赏。到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将军罐得到大量生产,并且发展出了其他器型花型与描绘内容也多种多样,经常是女子出嫁时必备的嫁妆。
本期线上展览到此结束,敬请期待下期内容!